駁岸木樁修復的材料選擇需綜合考慮耐久性、環保性、成本及施工條件等因素。以下是常見的材料類型及特點:
一、傳統木材
1. 防腐木:如經CCA或ACQ處理的松木、杉木,能防蟲蛀、抗腐蝕,,但需注意化學處理可能對水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。
2. 天然硬木:如橡木、柚木、紅木等,密度高、耐水性好,天然環保但價格昂貴,適用于對生態要求高的區域。
二、合成材料
1. 復合材料:木塑復合材料(WPC)由木纖維與塑料混合制成,兼具木材外觀與塑料的耐腐蝕性,但長期浸泡后可能膨脹變形。
2. 高分子材料:高密度聚乙烯(HDPE)或玻璃鋼(FRP)樁體輕便、耐腐蝕性強,壽命可達50年以上,適合高鹽堿或污染水域,但成本較高。
三、混凝土與金屬
1. 鋼筋混凝土樁:強度高、承載力強,可替代嚴重腐朽的木樁,但缺乏自然美感,施工需大型設備。
2. 金屬加固件:如不銹鋼箍、螺栓等,用于局部加固朽壞木樁,延長使用壽命,需配合防銹處理。
四、生態友好材料
1. 生態混凝土樁:多孔結構可植入植物根系,兼具固岸與生態修復功能,但初期強度較低。
2. 再生塑料樁:利用回收塑料制成,減少資源消耗,耐腐蝕性好,但抗沖擊性較弱。
五、輔助修復材料
1. 環氧樹脂:填充裂縫或連接斷裂木樁,快速固化且防水。
2. 生物防護劑:如硼酸鹽涂層,環保型防蟲防腐,適合輕度腐朽的木樁修復。
選材建議
- 短期經濟修復:優先選用防腐木搭配金屬加固件。
- 長期耐久需求:HDPE或玻璃鋼樁更具優勢。
- 生態敏感區域:天然硬木或生態混凝土樁更適宜。
修復時需結合現場勘察,評估木樁腐朽程度、荷載要求及環境特征,必要時采用混合材料組合方案,兼顧功能性與可持續性。